在我國,曾經眾所周知的裝載機行業價格戰,其中就有一部分原因要歸咎于假貨的橫行。早在十幾年前,福建一帶因為專業化配件生產企業眾多而聞名,其中不乏假配件濫竽充數。但一些沒有任何研發生產資質的企業和個人也正是看中了這些配件資源,通過在當地購買假配件(裝載機配件),仿制組合一臺類似正規企業生產的裝載機進行銷售。以5t裝載機為例,那時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大多在26萬~27萬元左右,而一臺僅通過測繪組裝起來的裝載機從福建運送到北京,產品售價+運輸費用總共僅需17萬~18萬元左右。價格之懸殊顯而易見,對專業生產企業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加之市場中諸多因素影響,我國裝載機行業的發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承受著價格戰帶來的傷痛。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名譽會長、首席顧問韓學松認為,我國工程機械配套件(裝載機配件)市場假貨橫行主要由兩個原因:
一是人們對知識產權認識不足;
二是缺乏商業道德,鉆法律的空子。他說,很多人就是通過研究某一企業的某一專利到期時間,繼而對其進行模仿。因為專利到期后,原企業沒有任何法律途徑可為自己爭得保護的權利。多年前的行業展會上,就有一家企業展示了仿制的卡特彼勒三角履帶。當年卡特彼勒三角履帶專利剛好到期,于是對此事件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不可否認,假貨的存在對于行業的發展帶來很多不利影響。韓學松表示,即便時合理的技術引進,要想做到真正消化吸收都有一定的難度,更何況一味地通過測繪仿制,我國工程機械配套件(裝載機配件)行業技術水平就更難得到實質性發展和提高,長此以往,形成的惡性循環,最終將傷害整個行業、企業、用戶等產業鏈上每個人的利益。
有人說“存在即合理”,顯然這句話用在這里并不合適,但對于我們尚不成熟的工程機械行業而言,假配件出現是行業發展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一個現象,而且這種現象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我們應當做的,就是在堅決打擊假貨的同時,積極引導用戶。沒有了需求,自然就沒有市場